习近平总书记2024 年6 月18 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6月的青海天高云淡,繁花遍地,美不胜收,本刊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跟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青海各州县,聚焦江源大地的改革变化,领略生态共生之美,用心记录大美青海走出高原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教育援建”点亮藏区孩子希望之光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土地广袤、高寒缺氧。不利的自然条件导致其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水平不高,当地孩子很难接受应有的适龄教育。近年来,在上海市的援助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一所占地面积51 亩、总投资达1.45 亿元的崭新现代化寄宿制学校拔地而起,成为孩子们实现求学梦想的摇篮。
6 月18 日,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时暖暖叮咛,“上海援建的这所中学,培养来自果洛牧区的孩子,成效明显,意义深远。希望孩子们倍加珍惜这里的良好条件,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为自己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建校至今,上海市先后选派了7 名优秀的援青干部人才来青开展为期3 年的“组团式”支援,80余名上海优秀教师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进行短期教育帮扶。“我们会将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安排住宿,每年假期还会组织学生去上海、江苏等地研学,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常途说,“我们来自上海的优秀教师,年龄较大的40 多岁,年轻的只有20 多岁,不仅能为这儿的孩子提供最新的文化知识,还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了新活力。”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同时选派40 余名教师赴上海进行跟岗研修,“双向奔赴”喜见成效。目前,学校在校学生800 名,其中藏族学生778 名,2022—2023 年连续两年高考录取率为100%,2023 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飙升至71%,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希望。
记录“两弹一星”精神的原子城纪念馆。
“两弹一星”挺起中华民族不屈脊梁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广袤的土地上,坐落着一个名为金银滩的地方,它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培育形成伟大“ 两弹一星” 精神而被世人称为“ 原子城”,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地位和里程碑意义。
同宝山脚下的金银滩,这片曾经神秘的军事禁区如今已成为无数游客的打卡地。1958 年,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生产基地——国营二二一厂(代号“221”) 在金银滩开工建设。同年8 月,第一支建设队伍进驻金银滩,凭着20 多人、3 顶帐篷、4 辆解放牌卡车和4 辆苏制嘎斯越野吉普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11 月,近万名建设大军顶着风雪安营扎寨,一个代号为“02 工程”的重大行动在金银滩草原拉开序幕。12 月,大批科研专家、技术工人、牧民和人民解放军怀着以身许国、立志报国的豪情,汇集在风雪高原,开始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草原大会战。直到1964 年6 月,该基地基本建成,金银滩成为中国核工业扬帆起航的始发地。与基地建设同时展开的还有核武器的攻关会战,大批科研工作者和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于一望无际的金银滩草原,长期离家,隐姓埋名,与外界断联,从事着神圣又神秘的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1964 年10月,经过221基地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战,研制出来并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装置,时隔两年八个月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氢弹,扬了军威、壮了国威。“每一次讲解,我的内心都会涌出无限的感动。”宣讲员张海花说,“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是最让我自豪的事。”
采访团参观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在221基地旧址兴建的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原子能工业创建与发展历程、原子城光辉历史与辉煌成就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包括前厅、“东方巨响”体验厅、“巍巍丰碑”精神厅和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伟大成就、筑梦复兴八大展厅,集中反映了我国“两弹”研制的伟大历程,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集中体现。走出纪念馆,每个人的内心都被深深触动,感叹大美青海除了拥有绝美的风景,还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除了是地理上的高原,更是精神上的高地。
“生态保护”构建鱼水共生新格局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南, 享有“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等美誉的青海湖仙女湾,是青海湖景区最具观光价值的区域之一。2021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时指出:“把青海的生态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公园建设好,这是我们的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
持续做好生态涵养必将收获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现在干净澄澈的湖水、自由飞翔的水鸟的背后,是政府、生态保护工作者、群众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每当游客主动跟我们聊起青海湖生态重要性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到那份骄傲和责任。”在仙女湾景区工作9年的李长存说,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大家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气候适宜、鱼鸟共生的自然环境也创造了青海湖一道特有的奇特景观——湟鱼洄游。每年7 月前后,湖中成千上万的产卵湟鱼在河口地带集结,成群结队逆流而上,洄游至刚察县各条大河,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在青海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
碧波荡漾,飞鸟翩跹。优渥的生态环境涵养了万千物种在此繁衍生息、构筑家园。近年来,青海湖蓄水量不断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形成了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展开一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湖和谐”的生态秀美画卷。
“水光互补”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委、县政府把打造龙羊峡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旅游旺季的小镇,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村民热情,游客熙攘。“现在的农村人思路越来越开阔,政府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得跟上,不然就落伍了。”龙羊峡镇后菊花村村民幸福地说。如今,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开起了土特产店,生意红火,村民生活惬意,“美丽经济”一路生花。
生态和美,前景向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动实践于山水间。龙羊峡库区周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完善,清清湖水中养起了冷水三文鱼(虹鳟),这种鱼肉质鲜美,远销国内外,成为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又一支柱产业。现在的龙羊峡镇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水电产业向产业融合转型发展,2023 年接待游客达192 万人次,小镇正沿着绿色发展之路,步履坚定向“富”而行。
除了冷水养出“绿产业”,共和县还有一群兢兢业业的“特殊员工”——“光伏羊”。
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谁能想到昔日竟是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地?如今放眼望去,345 平方公里的发电园内超过700 万块光伏板高低起伏连成“蔚蓝海洋”,年发电量超过200 亿千瓦时。光伏板的遮挡,降低了地表的温度和水分蒸发量,减少了风沙的侵蚀,加上运维人员定期清洗光伏板,为草地提供了水分,荒漠慢慢变成绿地。但是板下草长太高会影响光伏发电效率,如此“光伏羊”便顺利“上岗”。大多属于附近牧民合作社的羊群穿梭于光伏板下吃掉杂草,使光伏板能够充分接收阳光,提高发电效率,同时还可以为牧民节省饲料,形成了“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的立体发展模式。2023 年,共和县已建成生态光伏牧场12座,养殖出栏“光伏羊”1.3 万只,实现收入1100 万元,充分带动了当地牧业的发展。
如今,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609 平方公里,是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也是目前全球一次性投入最大、单体容量最大、集中发电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群。构建“光伏+”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造一片牧场”的目标,走出了生产、生活、生态效益“三生”共赢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从三江源头出发,条条银线飞架昆仑山脉,特高压青豫直流工程翻开了电力工程建设史上又一页华丽篇章。2018 年11 月,青豫直流工程正式开工,光电从塔拉滩“打捆”出发,最终抵达河南。青豫直流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大动脉,有效促进西部清洁电能消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河南能源转型和大气污染治理,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为造福青海、河南人民,加强两省之间紧密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