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青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 就是“ 国之大者”。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有关青海的历次重要讲话都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重大要求,对青海工作指示批示最多的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牢记殷殷嘱托,青海省扛起源头责任,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日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活动举行,本刊记者深入高原大地,深切感受青海之变。

1bcef1ee68e0e2e4c75c1429a423994.jpg

黄河生态好了,鸟儿也多了。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这里随处可见

青海,因湖而得名。不到青海湖,岂能说去过青海?

见过青海湖的人,无不为其辽阔和壮美而心生震撼。“青海湖不同季节景色各异,欢迎你们来到青海湖。”青海湖仙女湾景区工作人员李长存向游客介绍着青海湖景区的自然生态和各个季节的美景。

今年是李长存在青海湖工作的第9 年,从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到仙女湾景区,她见证了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

“我刚到青海湖工作时,记得当时风沙天气特别多。站在青海湖畔,看波浪接连不断地拍打着碎石,一边走一边捡垃圾的时候,心里有种别样的感受。”李长存说,现在干净澄澈的湖水、自在飞翔的水鸟的背后,是政府、生态保护工作者、群众共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游青海湖,还有一个让人震撼的发现。青海湖里有一种独特的鱼,叫湟鱼,其全身裸露,几乎无一鳞片,故又名青海湖裸鲤,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端午前后,青海湖里的湟鱼就会准时启程,洄游到青海湖上游的淡水河中去产卵繁衍,谱写“逆流而上、激流勇进、百折不挠”的生命奇观。

曾经,湟鱼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在青海湖里难觅踪影。而经过长期不懈的保护,现在青海湖里湟鱼已随处可见。

距离仙女湾不远的湟鱼家园,是近距离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场所。仙女湾与刚察县湟鱼家园景区协作,共同打造了“鱼鸟天堂、刚察藏城”旅游品牌。

为加强仙女湾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坚持以基层保护和巡护监测能力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青海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巡护监测制度,完善巡护监测网络,加强生态巡护和监测,信息化、数字化、人工管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得到初步建立。

黄河在这里清澈见底

“天下黄河贵德清”,曾以为母亲河全程裹挟泥沙,而来到贵德县,却见到了清澈见底的母亲河。

在黄河之畔的贵德县水车广场,记者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岸边打卡拍照。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车广场成了游客和当地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生态好、环境美,不仅是大家的直观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贵德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黄河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近年来,贵德县将“绿”和“水”作为最亮的生态特色,将“净”和“美”作为发展的共同追求,突出重点水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黄河上游水生态修复,深入开展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黄河流域生活垃圾清理百日攻坚、黄河流域生态问题全方位“体检”,取得了明显成效。

黄河水变好,有当地政府主导之功,更有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治理之力。

一大早,河西镇贺尔加村村民王延忠就来到黄河边仔细巡视河道,捡拾垃圾、查看有无污水排放……作为河湖管护员,王延忠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亲身参与黄河生态的保护, 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光荣而有价值感的事。

“16 公里黄河干流加上支流农春河3 公里,是我的责任范围。巡查中发现了倒垃圾、捕鱼、采砂等非法行为, 我会及时制止和报告。”王延忠说,“经过长期的治理,水土流失变少了,保护了耕地,生态越来越好,每年来黄河越冬的鸟类也逐渐增多,看到这些变化,我很欣慰。”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王延忠很喜欢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在他的手机里,保存着无数张鸟儿在黄河嬉戏、黄河岸边的晨雾等美景图。生活在黄河之畔的各族群众已由生态利用者变成生态守护者。

清洁能源在这里源源不断制造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青海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清洁能源发展呈现“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的美好图景,青海正从地理高地向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迈进。

记者来到共和县塔拉滩,看到辽阔的原野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无声地汲取着太阳光,源源不断释放出“绿色能量”。这些电随后被送往全国各地。

而在10 多年前,塔拉滩不过是一片风沙漫天的戈壁,由于降水偏少、光照强,加上盲目开荒的影响,总面积2136 平方公里的塔拉滩,荒漠土地面积就有674 平方公里。

2012 年,这里开始建设光伏园区。如今,不但光伏项目成功了,而且荒漠土地已变成绿洲。

架高地面1.5 米的光伏组件不仅为植被生长预留充足空间,宽大的光伏板面也减少了水蒸发量,加上清洗组件带来的水分,荒地日渐绿意盎然。监测数据显示,建成光伏园区后可减少水蒸发量30% 以上, 降低风速50% 以上;建设生态牧场,对半退化草场和沙化区域进行牧草建植、施肥等实质性修复,植被覆盖率达到80% 以上。

不过,如茵草地却会遮挡光伏板工作,在冬季还有火灾隐患。对于园区企业来说,每年不得不增加数万元除草预算。为此,园区引入了一批新“员工”,那就是——羊。这样,羊有草吃,当地牧民有了收入,园区企业也节省了清理草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互利共赢。

2020 年,共和县铁盖乡党委与联点帮扶单位中国华能集团青海分公司共谋产业发展思路,建成广多源羊养殖专业合作社。

“全村314 户全员入社,社员依托塔拉滩‘光伏牧场’,年收益达60 万元。”下合乐寺村党支部书记陈列东主说。

近年来, 在积极探寻“ 光伏蓝” 赋能“生态绿”的发展之路上,共和县充分发挥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光伏+生态+乡村振兴”“光伏+生态+畜牧业”等生产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以清洁能源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争先谱新篇。青海正努力把青藏高原建设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青海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标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