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共同描绘新时代大美画卷——全国党刊全媒体青海采访活动综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西北,黄河远上白云间,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山宗水源的大美青海,气象苍茫,生机勃勃。2024年,6 月24 日至28 日,全国党刊主题采访团深入高原大地, 深切感受青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感召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现场目睹全国互助联动、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描绘的大美青海时代新画卷。

dbd16db0f3dda5e971379b9058faeaf.jpg

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的“光伏蓝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共同描绘生态之美新画卷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着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党的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关注,先后3 次赴青海考察、2 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对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了深厚期望,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近年来,青海始终牢记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推进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等“七个新高地”建设,用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海示范样板。

以自然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主要特征的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辅以多样生态景观和丰富人文景观的综合性地质公园,阿什贡七彩峰丛景区是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近年来以全面提升、整合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重点,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实现了单一旅游观光向绿色生态旅游业转型。2023 年, 景区共接待游客15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300 万元。

“欲见山河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青海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喇海青说:“我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原生态,让生态显示出它本身的自然美,并且赋予景观文化内涵,让更多人认识贵德、宣传贵德,珍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位于青海湖北岸的仙女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拥有绚丽的高原草甸湿地,享有“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等美誉,是青海湖景区最具观光价值的区域之一。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指出“把青海的生态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公园建设好。这是我们的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

为加强仙女湾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建立健全青海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巡护监测制度,加强生态巡护和监测,初步建立了信息化、数字化、人工管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水环境变好了,当年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的湟鱼数量不断增多。6月正是青海湖湟鱼洄游的高峰期,在沙柳河成千上万条湟鱼穿过浅滩、跃上阶梯、逆流而上,最终到达上游的淡水河中产卵,为大美青海的生态画卷增添了动态亮色。

1cbd2ec1f2199278ea023a9213bbc15.jpg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共同描绘精神之美新画卷

青海既是生态屏障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在我们党精神谱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的中国原子城,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地位和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60 多年前,数万名创业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腔热血奔赴金银滩草原,无数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在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造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让人在一段徐徐展开的历史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原子城纪念馆展览将传统图片、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复原模拟场景与高科技展示场景相衬托,全景展示了221 工程决策、建设、生产、研制、退役的实践过程,体现基地重大历史贡献,彰显“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青海湖北岸、金银滩深处,还有一座神秘的同宝山。1964 年10 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世界上引起强烈轰动,美苏两霸加快对我国核基地的滋扰和破坏。从1965 年至1976 年,中央军委派遣部队官兵共计19900 余人,驻守在221 基地,承担防空作战任务。

驻扎在同宝山的解放军先后有1500 余名,包括高射炮连、机枪连、雷达站和探照灯站。当年,驻守战士们爬冰卧雪,坚守在云上营盘,忠实履行守卫任务,保卫了核基地、保卫了祖国核事业。今天的同宝山已成为一个集红色教育、生态研学、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游客漫步其间,寻访当年的哨所、营房、坑道、炮台、弹药库等遗址,仍能感受到英雄的气魄和伟大的精神。

昔日守卫森严的军事禁地,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 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充分发挥原子城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海北州实施红色旅游项目,推出红色精品线路等,盘活红色旅游资源, 形成了集教育、休闲、体育、观赏、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红色文旅新模式。

在革命战争年代,青海省祁连县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右支队游击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转战地。1937 年3 月12日,红西路军撤入祁连山,三天之内,连续与敌军在梨园口、马场滩、康隆寺、石窝山展开殊死搏斗,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当年缺弹缺粮的各支队在祁连山与敌军周旋,坚持战斗数月之久,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红西路军战士忍受冻饿、伤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创造了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奇迹,铸就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西路军精神。

共同描绘团结之美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门源位于青海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被誉为“青海北大门”。几千年来,各民族先民以他们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这片辽阔的家园,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为门源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门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大力宣传各民族群众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积极展示当地在新起点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团结引领全县各族群众凝聚共识、加快发展,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成为现实。

江河一脉,同心筑梦。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就是最好的见证。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高达4200 米。如何让牧区的适龄孩子们接受应有的教育,是盘桓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在上海市的对口帮扶下,这道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一所占地51 亩、总投资高达1.45 亿元的现代化学校——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拔地而起。

自首届招生起,已有1400 多名来自高原牧区的果洛学子,跨越重重高山,来到西宁求学。目前,学校在校学生800 名,其中藏族学生778 名,占比超过97%。2022 年至2023年连续两年高考录取率为100%,其中2023 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飙升至71%,彻底改变了果洛本科上线率长期低于20% 的困境,为当地教育事业带来新希望。

6 月18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他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上海援建的这所中学,培养来自果洛牧区的各民族孩子,成效明显,意义深远。希望孩子们倍加珍惜这里的良好条件,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为自己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暖暖叮咛。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让我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让我们对下一步的教育援青工作充满了信心,也更加明确今后的目标与方向。”副校长钟祖华表示。

常途,这位上海援青老师,是一位安徽人,担任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已经两年多。他介绍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积极探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每年组织学生赴上海研学、开展“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定期开展沪青两地远程同步教学,在相互交流中各民族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描绘绿能之美新画卷

青海水丰、光富、风好、地广,蕴藏着丰富的绿色电能。近年来,青海省在“追风逐日、向绿而行”上大做文章、狠下功夫,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成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水光风互补发电站,每年全省用电84.5% 来自清洁能源,连续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建成领先世界的清洁能源电力大通道,“青海绿电”跨越山海,远送河南、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安徽等14 个省(区、市)。

在青海省清洁能源的发展大盘中,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耀眼的存在。“目前,全州清洁能源已经形成水、风、光、地、储‘五子登科’的格局。”据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吕刚介绍,该州正在由“追光逐日”逐渐向“追光逐链”发展,立足清洁能源电力电价优势,突出打造百分之百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

初夏时节,走进共和县塔拉滩,辽阔的原野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无声地吸取着太阳光,源源不断释放出“绿色能量”。

地域广阔、降水偏少、光照强烈……依托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共和县在积极探寻“光伏蓝”赋能“生态绿”的发展之路上,积极探索“光伏+生态+乡村振兴”“光伏+生态+畜牧业”等生产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以清洁能源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

“光伏+生态+乡村振兴”是海南州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南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建设海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大历史机遇,依托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特点,着力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涌现出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水光互补电站,最大的光伏实证基地,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和最大的分布式调相机群……

在新一轮能源转型下,青海尽最大努力与全国各地共享绿色发展“红利”。“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使用的是青海绿电,在杭州举行的第19 届亚洲运动会超过31% 的绿电来自青海……2023 年,青海外送电178 亿千瓦时,新能源146.4 亿千瓦时,正以更多绿能助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