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青海:绘就高原大地新画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坚固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深刻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国之大者”,用心守护源头绿水青山,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海样板。

2024 年6 月24 日至29 日,本刊记者跟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团一行,行走青海大地,实地感受这里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风光、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厚重迷人的民族历史文化。

01acd9fa38c5bea82635e37d8f38454.jpg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百里油菜花海。刘晓玲/摄

大美青海: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

青海,以广袤无垠的高原风光闻名。蓝天白云下山脉绵延起伏、雄伟壮观,昆仑山的皑皑雪峰宛如仙境,祁连山上茂密的森林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景观,辽阔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青海湖是鸟类的乐园……一路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青海因青海湖得名。青海湖不仅景色壮美,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东西连起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南北贯通三江源和祁连山。仙女湾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属于青海湖湿地的核心区,也是青海湖景区最具观光价值的区域之一,聚集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仙女湾时指出:“把青海的生态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公园建设好。这是我们的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刚察县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爱转化为保护生态的不竭动力,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通过深入实施草地、林地、湿地、沙化土地等保护修复工程,仙女湾如今已呈现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湖和谐”的美丽新景象,吸引着众多全国游客前来游玩。

“这里是鸟的天堂、青海湖裸鲤的故乡,是观海、观鱼和观鸟的最佳地点。”“水生态环境变好了,昔日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的土著鱼湟鱼也得以重现,数量还在不断增多,目前青海湖湟鱼的保有量约12 万吨。”刚察县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拉加才仁告诉记者。

为加强仙女湾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建立健全青海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巡护监测制度,加强生态巡护和监测,初步建立了信息化、数字化、人工管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山水湖草交融相依,一幅和谐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43711d49275dc68d36290853db4d09.jpg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刘晓玲/摄

绿色发展:

实现生态和经济有机融合

塔拉滩,原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一处沙漠戈壁滩,草原严重退化,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牧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今的塔拉滩已蝶变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以“光伏发电厂”“光伏羊”为傲。辽阔的草原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太阳光下像是泛起层层涟漪, 无声地汲取太阳光, 产生“绿色能量”。而光伏板下牧草茂盛,成片的羊群在吃草,这些羊被称为“光伏羊”。

园区讲解员介绍,光伏发电产业园的建设,为塔拉滩带来了绿色的变化。光伏板的遮挡,降低了地表的温度和蒸发量,减少了风沙侵蚀,增加了土壤水分和肥力。运维人员定期清洗光伏板,为草地提供了水分。草太高,会遮挡光伏板,影响光伏发电效率;冬天植被枯萎,极易造成火灾。为此园区想出了一个妙招,邀请周边牧民来光伏园放羊,让羊群成为“特殊员工”,“光伏羊此得名。

园区附近的铁盖乡下合乐寺村党支部书记陈列东主告诉记者,“与其雇人来割草,还不如让牧民来放羊, 而且这里的草长得很好。”2015 年,铁盖乡与园区签订放牧协议,周边的牧民免费进入园区,养起“光伏羊”。光伏板下成为羊群吃草休憩的佳地,羊粪又滋养了草地,形成良性循环。

一环扣一环,以光伏为关键连接点,从戈壁到绿滩,从荒漠到牧场,牧民生活从困苦到富足,光伏电站产业链完善了,塔拉滩也摆脱了荒漠标签,真是一举多得。

如今,园区内已建成12 座光伏生态牧场,可容纳8 万只“光伏羊”,入驻园区的企业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构建起“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保护、电力生产、群众生活的“三生共赢”。

而这只是青海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海充分挖掘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实现了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等多重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24 年4 月,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3%,新能源装机占比69%,这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率先在全国实现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双主体”。

39bcc4b187c16936a9d0ebb38899b2c.jpg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刘晓玲/摄

同心同向:

共建和谐民族一家亲美好未来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一所位于西宁市城北区的全日制寄宿中学,隶属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州海拔高、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以前农牧区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水平不高。在党中央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背景下,这所学校迎来了上海市对口支援的契机。

现在的学校占地51 亩、总投资1.45 亿元,建有数字化智能教室、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干净卫生的食堂、多功能风雨操场。自2019年首届招生起,已有1400 多名来自高原牧区的果洛学子来到这里,学习知识、追逐梦想。目前,学校在校学生800 名,其中藏族学生778 名,占比超过97%。

一所中学,连接沪青两地。2018 年7 月,该校与上海市黄浦区大同教育集团签订了框架协议,开启结对帮扶模式。2022 年7 月,上海市派出由7 名援青教师组成的“组团式”教育团队来到西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也积极选派40 余名教师赴上海进行跟岗研修。通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师徒带教、引进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等多方面举措,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2024 年6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说,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记者采访时,副校长钟祖华依旧难掩激动的心情:“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让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让我们对下一步的教育援青工作充满了信心,也更加明确了今后的目标与方向。”“学校将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让各民族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常途介绍学校整体情况时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积极探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每年组织学生赴上海研学、开展“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定期开展沪青两地远程同步教学,增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让采访团一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受深刻的, 还有这样一部民族音乐剧《遇上你是我的缘》。该剧以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江苏援青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表达了对党、对祖国的感恩,表达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对援青干部无私奉献、真情帮扶的感谢。

“跨越山海的苏青情缘,是生命中最美的缘。”“一曲曲感人的歌曲还在耳畔回荡……该剧诗意地表达了苏青两地在同一片蓝天下,守望相助、携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采访团记者观看后纷纷表示,“这是一部有温度、有力量的音乐剧,也是青海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几千年来各民族互帮互助、多元文化共存共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为集中展示门源回族自治县成立70 年来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及经验做法,宣传各民族群众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门源县委、县政府在县全民健身中心二楼建设了占地面积620 平方米的门源回族自治县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体验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一块块展板、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辅之以新颖丰富的多媒体和声光电视、听、触体验,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门源的历史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呈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和美画卷。

此次采访之行,一路见证了青海的生态之美、绿色之兴、和谐之韵,大家在体验中感受青海,读懂青海,爱上青海。在这片团结的热土上,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正在奋力谱写,一幅大美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