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大美青海绚烂花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6 月的青海,沙柳花开,湟鱼洄游,青海湖仙女湾湿地一幅沙鸥翔集、鱼鸟共生的和谐画面;共和县塔拉滩辽阔的原野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里,羊群悠闲地在光伏板下穿梭吃草;巍巍祁连山下的金银滩上,矗立着展现“两弹一星”精神的原子城纪念馆;在飘荡着藏族孩子欢快歌声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在油菜花初绽的金色门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教育的根团结的魂……

2024 年6 月24 日至28 日,本刊记者跟随全国党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团来到大青海,先后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进学校、探场馆、下牧场,实地采访、现场体验,饱览在生态之美、绿色展和民族团结中徐徐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海壮丽画卷。

873df87cc0c74dc917faa4accf2823d.jpg

祁连山下油菜花开。李致维/摄

生态最大 大美青海展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青海考察,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青海省立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2021 年6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如今的青海湖,是“水—鸟—鱼”共生的生态乐园,环湖河流河清水畅、岸绿景美。记者站在青海湖仙女湾湿地,放眼望去,湖面碧波万顷,水鸟翱翔。仙女湾的高原草甸湿地植被覆盖率达95%,作为世界七大湿地之一,于1992 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享有“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等美誉。洄游的湟鱼、迁徙的飞鸟……织就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面。

湟鱼即青海湖裸鲤,是我国唯一的高寒咸水鱼种,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每年5 月至8月,湟鱼繁殖的季节,青海湖湟鱼成群结队逆流而上,各条河流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 吸引着周边居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3500ba856c6dc60fed3fad404e621c8.jpg

清澈的黄河水穿过贵德县境,向东流去。

黄河自西向东横贯贵德县境,清澈的河水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流过,河岸边清波荡漾,吸引游人纷纷驻足拍照留念,远处的群山在黄河的映衬下更增秀色。“我们将持续推进黄河高水平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贵德贡献。”贵德县生态环境局干部马玉斌说。

夏日的祁连山林木青翠,风景如画。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017 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展以来,青海通过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效落实最严管控措施,齐心协力守护好祁连山的生灵草木,祁连山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冻土稳定性不断提升,与试点前相比,植被面积增加51.27 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二类以上,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绿色发展 科技力量助推“三生”共赢

初夏时节,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辽阔的塔拉滩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无声地汲取着太阳光,源源不断释放出“绿色能量”。

2012 年以前,塔拉滩上是一片戈壁滩,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总面积2136 平方公里的塔拉滩,荒漠土地面积就有674 平方公里。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塔拉滩上架设起了一排排光伏电板,曾经的荒漠自此变成浩瀚“蓝海”、能源沃土,丰富的光照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截至2023 年年底,光伏产业园区建成面积345平方公里,光伏发电量达到210.64 亿度。

在积极探寻“光伏蓝”赋能“生态绿”的发展之路上,共和县充分发挥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光伏+生态+乡村振兴”“光伏+生态+畜牧业”等生产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以清洁能源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2015 年,共和县铁盖乡与园区发电企业签订放牧协议,下合乐寺村的牧民开始在光伏园区有序放牧,“牧光互补”的模式逐渐被推广。为了让羊群能够畅通无阻地吃草,园区将光伏组件的离地间隙从原来的50 厘米抬升至120 厘米,打通了羊群行走的“绿色通道”,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牧羊”。

近年来,铁盖乡与定点帮扶单位中国华能集团青海分公司共谋产业发展思路,投资400 万元建成广多源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营牛、羊、鸡养殖和销售,辐射带动4 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户771 户。下合乐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作用,探索打造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新模式,走上了“支部引领+企业扶持+合作社经营”的产业兴旺新路子。“全村314 户全员入社,社员依托塔拉滩光伏牧场,年收益达60 万元。”下合乐寺村党支部书记陈列东主说。

88f134b73467c1a235cbcaea542e18e.jpg

塔拉滩光伏园区全景。

如今,共和县塔拉滩13 个光伏生态牧场上放养的1.2 万只“光伏羊”,成为牧民们的致富羊;昔日冷清的龙羊峡水电小镇,悄然变身为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运动健身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共和县形成了生态保护、电力生产、群众生活“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生”共赢模式,实现了“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造一片牧场”的效果,是海南州坚持“生态立州、农牧业稳州、清洁能源强州”战略的生动实践。全州现在光伏园区建成面积约420 平方公里,并网装机容量1538 万千瓦。光伏园区建成三年后,据监测光伏子阵区监测数据显示,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五年间全州沙化土地植被恢复1.49万公顷(约22.5 万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作为“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海南州正在加紧推进“清洁能源强州”战略,以“绿能产业”增强发展动能,将能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海南州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劲头十足。

同心共筑 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美丽

宽阔平整的跑道上,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明亮的教学楼走廊里,挂着一幅幅稚嫩而认真的书法作品;科技屋里,一个个精巧复杂的模型出自科技兴趣小组同学们的巧手……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援青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孩子们在这里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一所由上海市投资援建、隶属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寄宿制中学。学校的设立,让平均海拔超过4200 米的果洛州牧区孩子“上好学”成为现实。自2019 年9月开始招生以来,已有1400 多名果洛籍学子来到西宁读书。目前,学校在校学生800 名,其中藏族学生778 名,占比超过97%。

27301b5f1319d4f9651b03aa6ec98c3.jpg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教学楼走廊上的书法墙。

上海市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现任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常途说:“我们的援青初心就是让高原牧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铸牢孩子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他殷殷嘱托,“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青海是民族工作大省,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青海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目标,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

门源回族自治县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是展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一个缩影。体验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展现了全县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和生动实践,呈现了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美画卷。丰富的展陈内容、新颖的设计和视听呈现技术,深深地吸引了记者。

不仅在门源,在记者采访过的贵德县、共和县、海晏县、刚察县、祁连县,在农村,在牧区,在社区,处处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结出的累累硕果。民族团结,也是青海最美的风景。

巍巍祁连 镌刻“两弹一星”精神

祁连巍巍,白雪皑皑,山下原野茫茫,牛羊成群。祁连山不仅有美丽的景色,也有令人惊叹的红色文化。

祁连县,位于祁连山中段腹地,这里是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时浴血奋战过的地方。

1936 年冬到1937 年春,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西路军在祁连山走廊中间穿行。在短短五个月内,这支21800 人的精锐部队,在经历了大大小小80 多次战斗之后,最后只剩下400 余人。“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裂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在祁连县红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苑,许多游客都会被这首由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写的诗深深打动。

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由西宁北进,翻越祁连山,向甘肃省河西走廊挺进,王震司令员在峨堡古城写下了“白雪罩祁连,凯歌进新疆”的诗句。

六月的金银滩,草原上的花儿开得绚烂。“我们是金银滩上的一棵草,是青海湖里的一滴水。”这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老员工对强国伟业的深情告白。

中国原子城,位于海晏县金银滩,其前身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核工业部国营二二一厂,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培育形成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而被世人称为“原子城”。这里创造的功勋伟业,闪耀着民族荣光,被称为是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被誉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在基地旧址兴建,是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介绍中国原子能工业创建与发展历程、原子城光辉历史与辉煌成就的专题纪念馆。自开放以来,纪念馆深入发掘和研究原子城红色文化, 延伸“ 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主题,活化利用文物,研究阐释文物,创新教育载体,讲好党的故事、讲好新中国故事、讲好原子城故事、讲好功勋人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突出实践传承。至今, 到馆参观学习的观众达400 余万人次。

纪念馆还成立“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通过话剧、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深入社区、院校、企业开展宣讲。“每一次讲解,我的内心都会涌出无限的感动。”宣讲员张海花说,“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是我最自豪的事。”

孕育“两弹一星”精神的青海,既是地理上的高原,也是精神上的高地。“扶波铁马金银滩”“核关不取誓无还”,参观完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记者耳畔仍然回响着为中国核事业无私奉献的一代人许下的铮铮誓言,深受感染,深受教育,深受鼓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金银滩上生根开花,成为激励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