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秋,1904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石门镇。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1925年11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孙冶方等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职务。
张琴秋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征战河西,不幸被捕。1936年11月,西路军成立后,张琴秋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7年2月23日正值西路军回师东返时,临近分娩的张琴秋仍在担架上指挥总部机关作战。她一边命令身边的战士赶快去投入战斗,一边让照顾自己的总部军医黄志亭赶快去救治其他伤员,并把自己唯一留下的战马让给重伤员骑。产后几乎没有休息一刻的张琴秋,跌跌撞撞地向重围外冲去,失血过多的她,昏迷后醒来,醒来后又昏迷……也不知过了多久,尽管有幸冲出敌人的重围,但生下的孩子却没了踪影……为躲避追兵,张琴秋磕碰着牙齿,打着抖,忍着剧痛随大部队转移,跨上马时,鲜血染红了马鞍。3月中旬,西路军进入祁连山,总指挥部为设法摆脱敌人,命令部队分散行动。几天的激战加上产后身体极度虚弱,掉队的张琴秋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敌人俘获。
敌人对张琴秋的行踪十分关注。西路军进入祁连山后曾传出她已经战死的消息。1937年3月20日的伪《青海日报》报道:“张成(琴)秋,陈昌浩①之爱人,20多岁,苏联毕业,任匪总部组织部长,在3月17日被打死。”1937年4 月27日的伪《河西日报》刊登了《陈昌浩夫人被解青》的消息,“张镜(琴) 秋系俄国留学生,在伪四军总司令部任妇女部长兼组织部长,精通五国文字,现年20余岁,在倪家营子战役中曾产一小孩”。此时,张琴秋究竟是死是活,敌人并不肯定。
3月下旬,张琴秋同20多位难友一起,被押往西宁。沿途受尽敌人的残酷折磨和虐待,于4月下旬到达西宁。被押期间,张琴秋不停被敌人审讯。审讯中,敌人问张琴秋,“叫什么名字?”她灵机一动说出了“苟秀英”三字,并说:“我是四川人,在家受穷饿肚子,受不了,为混口饭吃,跑到红军里当了个伙夫。”就这样,几天后,张琴秋被敌人关押到西宁毛顺皮毛厂做苦工。敌人当时虽未认出张琴秋,但对她的鼎鼎大名,早已熟知。
1937年初,马步芳将张琴秋等被俘西路军指战员五六十人关押在西宁毛顺皮毛厂做劳役。图为西宁毛顺皮毛厂旧址(今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中南关街)。
身陷囹圄,坚持斗争。在这个时期,敌人还把红军剧团被俘的部分同志编成了一个给他们唱歌跳舞的“新剧团”,其中有被俘的王定国、孙桂英、罗秀英、赵全贞等女红军战士,也有被俘的秦永侯、吴绍凯、杨万才等男红军战士。于是,大家商量,以要给剧团找一个做饭的为由,把“苟秀英”从皮毛厂要到了“新剧团”做饭。
张琴秋到“新剧团”后,利用一切机会开展党的工作。她向战友们传授怎样同敌人开展斗争的经验和策略,使剧团内部由于敌人的分化瓦解而产生的不团结现象很快得到遏制。剧团里的被俘女战士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张琴秋就通过敌人的报纸,给她们讲解国内外形势和红军的消息,进一步坚定姐妹们同敌人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她还在剧团多次研究成立地下党支部,后因她及王定国、陶万荣等人的离开和“新剧团”的解散,未建立起来。在张琴秋的带动和影响下,女战士们同敌人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大家在给敌人演出时,就专门“跳红军的舞,唱红军的歌”,敌人不许唱红军的歌,她们就把歌词改几个字,还用原来的曲调唱,在狱中和敌人斗智斗勇。她们一有机会就唱红军的歌,有一次被敌人听到了,就吹哨子紧急集合,敌人把唱歌的每个人都痛打了一顿,有的同志被打得昏了过去。
国民党军委会的副总参谋总长白崇禧来青海时,马步芳为了献媚取宠,让“新剧团”去山陕会馆演节目,取乐白崇禧。大家就借这个机会,在跳舞时故意把舞鞋甩到白崇禧的茶桌上,结果引起了一场骚动,“演员”孙桂英、黄光秀等人被一顿毒打。事后,张琴秋耐心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注意斗争策略。杀死一个马步芳,会使我们很多同志遭到杀害。同时,因为旧制度没有打倒,会有另一个“马步芳”出来。教育同志们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注意斗争策略等,从而使大家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更加坚定革命必胜信念。
组织营救,逃出魔窟。张琴秋到“新剧团”一个多月,敌人曾多次无目标地进行试探,对剧团的人进行威胁利诱。一次,马步芳一百师中校参谋、“新剧团”团长赵养天在全团大会上说:“张琴秋是你们共产党里面的一个大官儿,已被押解到西宁。她是个能说会道,能文能武,骑在马上可以做文章的厉害女人。你们如果说出来她藏在哪里,就有赏,否则连你们也活不了!”张琴秋在同志们的掩护下,未被发现,但说明敌人已经开始怀疑了。敌人为了麻痹被俘红军战士的警惕性,故意把一个被害女战士的头颅挂起来示众,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军女将张琴秋的首级。敌人欲擒故纵,但也说明,张琴秋在“新剧团”也已不安全了。
在这危急时刻,又是战友们解救了张琴秋。为躲避敌人的搜查,战友们决定让在“新剧团”的西路军被俘战士赵全贞(因姓赵被赵养天认做干女儿)、杨万才(原是西路军总部剧团音乐股长,被俘后给赵养天当过勤务兵) 假成家,让张琴秋暂时去当他们家的“佣人”。迫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势,马步芳想借支持俘虏结婚的行动,向社会表白自己的“宽大”,掩盖其屠杀红军的罪行,于是就同意了赵、杨的婚事。这样,张琴秋得以成功转移,后又以有严重疾病为由辗转到中山医院②隐蔽。
1937 年8 月14 日,因叛徒告密身份暴露,国民党青海省党部特派员李晓钟等将张琴秋及原红九军敌工部副部长吴仲廉、妇女独立团团长陶万荣3人,一起秘密押到南京晓庄监狱反省院向国民党邀功。其间,党中央得知消息后进行了紧急营救,8月18日,周恩来、叶剑英等到国民党南京反省院看望张琴秋等人,并通过多次交涉,于两周后使张琴秋等人虎口脱险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10月上旬历经劫难后的张琴秋辗转回到了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曾担任新中国第一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8 年4月22日逝世,享年64岁。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中,将张琴秋视为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
文中注释:
① 陈昌浩,又名陈海泉。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月增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他是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党政军“三驾马车”(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之一,曾任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获“卫国战争奖章”,1951年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等职务,1967年含冤辞世,1980年恢复名誉。
②1927年,青海慈善会在西宁隍庙街药王宫开办的青海第一所医院;1929年冬季,迁址西宁市北大街关帝庙,命名为青海省立中山医院;1956年,迁至西宁市共和路,更名为青海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