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有好的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答好“头等大事”这道题?如何办好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青海的努力一以贯之,成为在各项工作中坚守的准则。青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里,紧扣民生脉搏,从人民不断变化的需求出发,探寻改革的发力点与突破口,以一项项务实举措,为各族人民编织出一张包含衣食住行、承载梦想与希望的锦绣画卷,处处彰显着对群众的深情厚意,也推动着人的现代化加速迈进。

2024年,在青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注定是熠熠生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青海这片高原大地,他的每一步足迹,都为青海的发展指引着方向;每一句谆谆教导,都如同温暖的春风,浸润着青海各族人民的心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指引下,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崭新征程。

2024年,青海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发展理念。在融入全国发展大局的进程中,青海积极担当作为,抓住战略机遇,迎难而上。全省生产总值实现了 2.7% 的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4%,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 0.5%。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青海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坚实的步伐,更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民生保障方面,青海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青海没有丝毫放松对民生的保障与改善,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占比高达 76%,年初确定的十大类 44 项民生实事全部高质量完成。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堪称奇迹,240 个项目在当年全部完工,重建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房屋及时交付,3万余户受灾群众在短时间内住进了新居。这不仅体现了青海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高效与担当,更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 陈 奇 / 摄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青海持续发力。在 2023年国家考评取得第三的优异成绩基础上,2024年全力打好乡村全面振兴这场“漂亮仗”。通过建立“一书一单一盘棋”机制,扎实开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同时,不断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海西州最后一个大电网未覆盖乡通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农村户厕 2.11万座,新改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 5733公里。高原路面冷再生和生态建设技术得到国务院肯定,这是青海在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创新成果,也是向全国展示青海实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青海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2024年实施学校建设项目 902个,增加基础教育学位 1.2万个,新增博士点 4个、硕士点 10个。时隔 66年,青海再次获批 2 所本科高校——青海理工学院、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并且实现首次招生。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为青海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青海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青海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一期建成投运,首届高原康养医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西宁、海东高原康养中心率先建成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 11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省覆盖,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提升幅度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成果让青海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今年全省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生实事的内容在网上持续刷屏:“城镇新增就业 6.4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109.38万人次。1.52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帮扶就业率达 90% 以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危旧房改造惠及3万多家庭。”“2025年支持民生社会事业方面安排资金 314.4亿元,所有重点项目中比重最高。”“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小财政’办好‘大民生’,高质量实施年度十大类 45项民生实事,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各族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一桩桩实事,都是一份份对百姓的庄严承诺。

省政协委员、西宁春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禄德为记者讲述了老旧蔬菜大棚提升改造后,种植户们种植产品从单一走向多元,充分享受到各项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与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故事。他说:“我们就是通过创新培育‘美丽乡村 +’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给‘美丽乡村 +’创造更多可能。未来,我们要在产业做优做强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闭幕大会。 陈 奇 / 摄

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村委会主任王正才说:“2023年年末,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造成我村 42户农户房屋被淹没,88户处于风险区。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省市县党委、政府规划了 234.02亩用地,投资 9019万元修建了金田新村,一期修建面积 80平米房屋 89套、120平米房屋 67套,160平米房屋 30套,并配套建设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截至目前,一期安置我村受灾群众 130户,其中淹没户 42户、风险户 88户;270户受损房屋维修加固重建已全部竣工并入住;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矛盾调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和集幸福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四点半学堂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中心建成投用。”

顺利入住新居的金田村村民杨福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原来我们的房屋就是小平房,上厕所也是旱厕,现在新房子建好以后,都给我们建了水厕,还安装了太阳能,洗澡、上厕所又干净、又卫生。”

寒冬岁末,一场新春暖“新”志愿服务活动温暖了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心。他们作为“勤劳的小蜜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普遍期盼可靠的职业安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充分的社会保障、有效的社会融入。新就业群体的这些期盼,也是我们需要着力破解的问题和工作的努力方向。据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色仁尼玛介绍,这项活动就是以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针对性开展个案帮扶、心理疏导、社会融入、职业能力提升、家庭关爱支持等系列服务,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初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强调:“坚持统筹保护、发展、民生、安全,把青海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更好支撑生态保护、就业增收、民族团结的理念落到实处,以实干实绩实效奋力开创青海发展新局面。”省两会上,“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高原民生保障青海样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奋斗者的步伐永不停歇,实干者的姿态永远向前。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也是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一年,对青海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次两会上,萦绕耳畔最多的就是“信心”二字,你我信心满满,看人间烟火气火热升腾!青海要以苦干的态度、真干的作风、巧干的能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仗接着一仗打,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走深走实。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都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支撑,打造高原民生保障样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