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1929年建省前, 东部河湟地区由甘肃省西宁道统辖, 下设西宁、大通、碾伯三县和巴燕戎格、丹噶尔、循化及贵德四厅。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 简称中共甘肃特支) 是最早在青海活动的党组织, 在合理解决西宁道循化厅拉卜楞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的成立
1923年6月,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建立革命联合战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行国共合作,以便广泛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加速推进国民革命运动的进程。在中共中央号召的指引下,担任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并主持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北京分会工作的李大钊,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与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实现合作。冯玉祥邀请中共党员在国民军中负责政治宣传工作。于是,李大钊推荐中共党员宣侠父、钱崝泉、贾宗周等6人,以国民党特派员的公开身份,于1925年10月抵达兰州,派至驻守兰州的国民军2师工作。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宣侠父、钱崝泉根据李大钊提供的线索,在到达兰州后不久,便与甘肃籍共产党员张一悟接上组织关系,并立即向他传达了中共北方区委关于在甘肃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的指示。1925年12月,宣侠父、钱崝泉、张一悟在兰州召开会议,宣布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正式成立。会议决定,张一悟任支部书记,宣侠父、钱崝泉为支部委员,支部所属党员有贾宗周、寿耀南、邱纪明、李印平等人。中共甘肃特支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 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 宣传新三民主义, 建立广泛的革命联合战线,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 公开帮助国民党整顿和发展党务;秘密发展共产党员, 壮大党的组织;努力发动工农群众, 大力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中共甘肃特支是甘肃、宁夏、青海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直接负责领导甘肃含当时尚未建省的青海、宁夏等地党的工作。
中共甘肃特支的成立, 揭开了甘肃包括青海东部河湟地区人民革命斗争历史新的一页, 加快了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地区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进程。
图为中共甘肃特支联络点旧址——兰州道升巷70 号“兰州中外大药房”。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藏民文化促进会”的成立及果洛藏民小学的创办
中共甘肃特支在开展对国民党军政上层的统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对少数民族的工作。其中,中共甘肃特支支持甘青①涉藏地区人民反抗封建军阀压迫的斗争,影响很大。
中共甘肃特支成立后, 大力宣传民族平等, 反对军阀剥削压迫。1918年至1925年间,甘边宁海镇守使(镇守使署设于西宁)马麒为了强化对甘、川、青边地区的统治和掠夺,派时任玉树防守支队司令马麟率宁海军骑兵强占了拉卜楞寺(1928年前拉卜楞地区归西宁道循化厅管辖)。藏胞多次上诉北洋政府及各方要人,均无结果。国民军到兰州后,拉卜楞地区的藏民推举拉卜楞寺寺主第五世嘉木样之兄黄正清,率领10名藏族代表再次赴兰州向甘肃督军刘郁芬控告马麟。1925年底,中共甘肃特支的宣侠父在督办公署会见黄正清一行, 了解情况后, 意识到与马麒的斗争,不仅是反军阀的斗争, 更重要的是一场民族解放的斗争。宣侠父对他们说:“你们是少数民族, 应当受到尊重和爱护。现在要讲民族平等。你们不应该受马家军阀的欺压, 你们的反抗是正义的行动。”“你们应该明白:光告状是不行的, 只有团结和进步,才能使反抗有力量, 才能改变藏民的现状。”宣侠父将从黄正清那里了解到的关于拉卜楞事件的情况及时向中共甘肃特支进行汇报。中共甘肃特支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 拉卜楞事件不是某甲与某乙的纠葛, 乃是一个弱小民族受地方军阀压迫的问题, 因此决定, 从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入手, 支持、帮助拉卜楞寺僧俗群众反抗军阀欺压的正义斗争, 并确定由宣侠父、钱崝泉具体负责。
1926年春, 中共甘肃特支领导甘青地区藏族代表黄正清等人在兰州组织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 引导、帮助他们展开同马麒的斗争。宣侠父为促进会起草《藏民文化促进会组织大纲》。促进会在中共甘肃特支的坚决支持和积极领导下, 很快结出了累累硕果,不仅在循化厅的拉卜楞地区办起了藏民小学校、藏民女子小学校、藏民职业学校,还在十分荒僻的果洛草原, 也办起了康根、康沙②两所藏民小学校。这两所小学在大革命失败后, 逐渐演变为“国立果洛小学”③。这些学校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办的规模不大, 但新思想的宣传, 新文化的启蒙, 深深地滋润着长期被封建思想束缚并且处于部落时代的广大藏族群众, 对于开发民智, 培养干部,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都起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促进作用。
图为《甘边藏民后援会宣言》手稿。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宣侠父甘南、果洛革命活动及甘青藏民大同盟的成立
1926年7月, 宣侠父带领传事兵及翻译罗占彪等一行7人, 取道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等地, 赴甘南、果洛调查, 沿途察看被马麒抢掠焚烧的惨状。宣侠父一行曾在今河南县赛尔龙住宿,赛尔龙地方部落头人接待并派十个牧民进行护送,经李卡如,越西倾山到达黄河岸。他们渡过黄河,在玛曲会见了嘉木样五世活佛及其父黄位中, 听取他们关于拉卜楞惨遭马麒暴行的控诉。宣侠父向他们及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 鼓励僧俗群众团结起来与马麒残暴统治作斗争, 受到群众的欢迎。经与黄位中等商议, 决定召集方圆400里内各部落头人开会, 组成“甘青藏民大同盟”, 宣侠父亲自拟写《甘青藏民大同盟宣言》( 在兰州印发时改为《甘边藏民后援会宣言》)。在有230多名各部落头人参加的“甘青藏民大同盟”成立大会上, 宣侠父向他们讲解了成立大同盟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弱小民族要生存, 就必须团结起来, 才能战胜外来的压迫与侵略”的道理。他拔起一把草拧成股用力扯, 扯不断, 然后又分开一根一根扯断, 比划着说“看到了吗?草要是拧在一起, 力量就大, 拉不断; 人也是一样, 只要团结就谁也别想欺负你们。”各部落头人也在大会上相继发言,表示拥护和支持大同盟, 对大同盟负责, 把与马麒的斗争进行下去。
宣侠父在拉卜楞地区先后活动50多天,宣传了党的政策, 成立了反对马麒的组织,给群众极大的鼓舞。在原路返回时, 玛曲、果洛等地与会代表赠送200多两白银为程仪,宣侠父将50两转赠罗占彪, 所余150两带回兰州, 全部捐给《革命青年》周刊社, 作为宣传活动费用。9月下旬, 宣侠父回到兰州,为争取社会舆论支持, 亲自起草《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 将马麒在拉卜楞寺的罪行公布于世, 这一讨马檄文给了马麒极大的社会压力。
图为1926 年,拉卜楞寺附近景象。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西宁道循化厅拉卜楞事件的合理解决
1926年11月,宣侠父奉调前往西安。在西安,宣侠父向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汇报了拉卜楞事件的情况,得到于右任的同情和支持。于右任当即致电刘郁芬,要求立即解决拉卜楞问题。1927年春,刘郁芬命督办公署政治处处长、中共甘肃特支成员贾宗周处理拉卜楞事件。在贾宗周的主持下,经过两次谈判, 双方最后达成协议, 签订了《解决拉卜楞案件的条件》, 迫使军阀马麒的军队撤离了拉卜楞地区。中共甘肃特支的民族工作, 因拉卜楞事件的合理解决而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1926年12月5日,《中央报告—— 全国政治情形及党的策略、党的组织及工农运动状况》中, 党中央明确指出:“甘肃作工的同志很好, 已得该地喇嘛的同意,取得当地的教育权, 正设法找人去做文化工作。”
拉卜楞事件的合理解决, 是中共甘肃特支在时属西宁境内开展的首次反马斗争,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青海进行的早期革命活动的组成部分, 是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次重大实践和胜利。
文中注释:
1.青,是青海的简称,这里指雍正二年设立的青海办事大臣管辖区域。1912年改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办事长官,1913年改青海办事长官为蒙番宣慰使。
2.康根、康沙, 即康干、康赛。
3.据1945年冬到1948年秋担任“国立果洛小学”校长的绳景信回忆,他去果洛赴任就带着黄正清给果洛三大土司头人即上果洛贡玛仓部落头人康光亮(旦增嘉木措)、中果洛康干部落头人康克明、下果洛康赛部落头人康万庆等的介绍信。他说,国立果洛小学校本部设在康赛,有一个蒙古包,两顶帐篷,校长1 人,教师2 人,学生60 人。另在康干、贡玛仓设有两个分校,还计划在河南和阿坝等地再设几个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