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青海省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发来贺信。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讲话。座谈环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王全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宏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原院长胡思得,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费俊龙,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马文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黄清华分别发言。
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 周年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主场活动期间,分别召开了理论界座谈会、核工业航天界座谈会、新闻传媒界座谈会、青年党团员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谈会。各位领导、专家,结合各自领域亲身经历和实践探索,围绕传承弘扬和丰富发展“两弹一星”精神做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共同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蕴、时代价值,为“两弹一星”精神薪火相传建言献策。
从事“两弹一星”事业的科学家、老干部及亲属,理论界,核工业和航天界,新闻传媒界,青年党团员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个界别的代表人士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及221 基地旧址开展缅怀和调研活动。
精神的“铀库” 思想的熔炉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党中央统一部署、统一领导下,从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参与研制,集中攻关,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短短十余年时间,“两弹一星”从构想变成现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为中华民族挺起了精神脊梁,在人民心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为“两弹一星”惊世伟业奋斗的过程中,无数研制工作者以身许党,以身许国,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核,铸就了“两弹一星”的不朽丰碑。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他们的事迹和贡献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
图为原国营二二一厂一分厂旧址。陈奇/ 摄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24个字,是‘两弹一星’参研者创造的伟大精神财富,更是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在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场活动理论界座谈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顾华详说:“党史是最生动的教材。在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肩负起时代重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铸魂,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落实党中央发布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探索将“两弹一星”精神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内涵与党中央要求结合起来,丰富和赋予“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的内涵,引领和激励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再接再厉,把热爱祖国的热情、无私奉献的激情;自力更生的志气、艰苦奋斗的斗志;大力协同的意识、勇于登攀的干劲进一步激发出来,把“两弹一星”精神转化成新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取得新优势,取得新成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贺亚兰说:“时隔16年,再次来到西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特别是今天上午聆听了陈刚书记从切身体会和深刻感悟,从回望历史,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三个角度,生动诠释了青海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三个故事,我感到非常深刻,令人感动,特别震撼,也让人很受鼓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两弹一星’精神,弘扬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永远不过时,永远不褪色,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是事业的灵魂,我们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像当年那样,凭着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此次座谈会回顾“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缅怀和颂扬老一辈科学家的辉煌事迹和卓越贡献,探讨“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论内涵、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伟大精神转化为前进力量,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陈刚书记在座谈会上饱含深情的讲话,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指引感召着一代又一代青海人民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绘就出一幅幅青海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图景。
奋进新征程,青海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两弹一星”精神滋养初心、感恩奋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淬先辈之心 铸吾辈精神
初秋的金银滩草原,芬芳明媚,绿潮荡漾。这是一片承载着荣耀与梦想的土地,这里不仅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摇篮,更是“祖国脊梁里最坚硬的部分”,在人民心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8月29日,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缅怀和参观调研活动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举行。缅怀历史、传承精神,探访旧址、见证辉煌,共谋发展、展望未来,参加活动的各界代表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
大到导弹,机械,小到一枚褪色的军功章,一份旧得发黄的规章制度,一件已看不出是蓝色还是灰色的军大衣……走进这座形状似半地下掩体的原子城纪念馆时,一件件图片和实物,都牢牢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驻足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悲喜酸甜、艰苦卓绝还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因为它们承载着纪念馆的灵魂,传承着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的儿子于辛说:“这次来参加两弹一星座谈会,我非常高兴,在这个地方,我的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气,也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能使‘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发扬下去。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了解当时老一代科学家们身上的这种坚韧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为我们国家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做好自己的贡献。”
轻柔缓和的音乐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缅怀厅缓缓响起,嘉宾手持黄白两色的菊花,深切缅怀为中国核事业逝去生命的英雄,现场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向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致以最深切的哀思。国之脊梁,永垂不朽。于敏、王大珩、邓稼先、孙家栋、钱学森……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用生命谱写下不朽乐章,这些名字刻在墙上,更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作为时代的拓荒者,他们无名无利亦无悔,有情有义有国家。
图为原国营二二一厂爆轰试验场旧址。陈奇/ 摄
走进221基地一分厂旧址、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爆轰试验场,那些斑驳的厂房、遗留的设备、矗立在草原上的铁墙以及墙壁上当年爆轰试验留下的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无一不让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这块神秘禁区的辉煌往事。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边走边看,边听边思,逐一探访了当年科学家们工作生活的场所,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勇气。置身其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年日日夜夜科研攻关时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的响声,感受到那只争朝夕、红心如火、壮志如铁的工作劲头。老同志们更是感慨万千,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年轻一代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原二二一厂技术研究部环境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刘书鹤说,60 多年过去,我们干的事,我们从不后悔,如果还有这样的选择,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还会服从祖国需要,服从祖国安排。
原二二一厂高工饶冬金告诉记者:“来到戈壁滩住地窖、睡帐篷、战风沙、喝苦水,当时年轻,不觉得苦,组织把我们派来,挺光荣的,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青春是流淌的一抹鲜红,青春是无悔且无惧。刘书鹤,饶冬金,是成千上万名从事“两弹一星”事业科技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的代表,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韶华都奉献给了两弹事业,来时风华正茂,走时白发苍苍。“两弹一星”事业背后的每个人,都将他们一生的炙热写进了这首歌:“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接待中心副主任张寿川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讲述‘两弹一星’精神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讲解员,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在这次讲解过程中,看到了很多曾经奋斗在原国营二二一厂的老专家、老同志,他们热泪盈眶激动的心情让我也深受感动。讲好他们的故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也更加坚定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我将继续努力,讲好革命文物故事,讲好原子城故事,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用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奋斗的感人事迹和精神激励人,用讲解的方式鼓舞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顾华详说:“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我是第一次来,看完原子城纪念馆的展陈,我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感受最深的就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要更加发扬光大,要传承革新,尤其需要靠青年人,为什么呢?因为当初在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人当中,青年占绝大多数,刚才听到介绍的一个数字,大概是60% 多,实际上有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再高一点。今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年轻人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青年人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挑起重担,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诚斯所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我们立志,我们立志,精神传承有我,强国复兴有我……”这是青少年代表在座谈会现场发出的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倡议。
铮铮誓言落地有声。六十年前那些激昂的岁月、壮阔的故事从未远去。曾经年轻的科研者们虽已垂垂老去,却有一代代更年轻的后来人接过薪火,肩负使命,带着中国的名字奔向璀璨的未来。
辉煌凝众志 重任催奋进
真正属于历史的,也属于未来。
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2022 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从未过时,它一直伴随着时代发展;“两弹一星”精神从未停顿,它一直引导着奋斗者前行。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大火箭、北斗导航、高分卫星等重大成果竞相涌现……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两弹一星”的精神,每一道足迹都传承着“两弹一星”的力量。
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陈芳说,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切感受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要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两弹一星”精神,呼唤科学家精神。
“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陈芳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更好读懂“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出一批思想更深、制作更精、影响更久的新闻佳作,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抗美援朝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静媛说:“精神是实践的析出品,是历史进程的映照物。希望抗美援朝纪念馆能与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单位携手并进,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乃至更广泛的领域深入交流、密切合作。守护、发掘好抗美援朝出征地与‘两弹一星’精神孕育诞生地的红色血脉与文化资源,不断推动抗美援朝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
青海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冉婷婷认为,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主要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彰显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史、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初心和使命矢志奋斗的伟大品格。这种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更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和时代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针对青海独特而重要的生态地位把脉定向,明晰了青海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助推青海高质量发展。我们应以“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照耀青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这就需要青海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国之大者”的格局和“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情怀认识青海、植根青海、发展青海,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始终把牢发展方向、聚焦任务重点、守牢发展底线和边界,把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认识论、方法论,更好体现青海的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
“寻访红色足迹、瞻仰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漫步在金银滩草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不易,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洗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刘志妍说,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以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在实践中探索,在磨砺中成长,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新的业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历史担当。历史昭示我们,精神始终是宝贵的财富、动人的力量。只有用精神之力、文明之光奋力打造青海精神高地,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极大地动员和鼓舞全省各族人民以昂扬精神风貌建功立业,汇聚起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磅礴力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我们要坚定不移做新时代熠熠生辉的“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爱戴转化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磅礴力量。我们要以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用“两弹一星”精神滋养初心砥砺前行,在“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上勇争先。以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大境界大格局大情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