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建强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经验。省委书记陈刚在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上指出:我们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在新征程上跑出好成绩。乡镇党委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党与乡村社会的直接接触“界面”,承担着让党的好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维护乡村稳定发展的重要职责。
2023年以来,根据海北州委《关于在全州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主题教育期间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大攻坚”活动实施方案》安排部署,笔者始终坚持把解决基层政权建设作为当务之急,严格按照“四下基层”和省委“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通过边走访、边调研,边排查、边攻坚,边总结、边提高,以海北州3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深入基层一线,采取实地调研、跟踪督导、交流座谈、达标评比、问卷调查、专项述职、实地观摩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查找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思考谋划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作者开展组织工作调研。林建治/ 摄
一、基本情况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属欠发达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山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夏秋温凉且短促,空气稀薄,气候干燥,大风沙暴频发,具有明显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30个乡镇中,一类乡镇11个,二类乡镇19个,平均海拔3000米以下的乡镇5个,海拔3000米以上的乡镇25 个,海拔在3000 米以上的高原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85% 以上,年平均气温-3.5 ℃,极端最低气温-33.0 ℃,年太阳辐射总量131—177.1千卡/ 平方厘米·年,年均风速3.7米/ 秒,年大风和沙暴天气达134天,霜冻、冰雹、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比西藏自治区有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还艰苦。由于自然条件差,高寒缺氧,高原脑水肿、肺心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高原性疾病频发,致使干部职工早衰、早老、早亡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部分基层干部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极不利于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乡镇党委承担了繁重的公共服务和发展重任,各地的乡镇干部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然而,海北州各乡镇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乡镇干部的正常办公和工作热情,着力解决乡镇“条件差、留人难、难留人”的问题势在必行,优化乡镇干部工作生活环境迫在眉睫。
二、发现的问题
通过认真调研,笔者对全州各乡镇基础设施、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从干部工作环境来看。全州30个乡镇中,乡镇党校师资10名以上的有4个乡镇,5—9名的有7 个乡镇,1—4名的有10个乡镇,无师资的有9 个乡镇,乡镇干部和农牧民党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功能不完善,缺场地、缺师资、培训难集中和不接地气等问题非常突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平均面积105.9平方米,部分乡镇缺少便民服务中心,农牧民群众办事不方便,办事时间长、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些事项“多头跑”不能一次性受理;乡镇图书室平均面积44.42平方米,电子阅览室平均面积只有9.57平方米,与干部学习所需差距较大;大部分乡镇没有视频会议室,县级层面开会往往要开车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既浪费时间又不安全;个别乡镇没有微信公众号,有微信公众号的也仅仅停留在转发的状态,很少有原创性文章或一个月只发一两次,没有发挥微信公众号应有作用;公务用车使用年限在15年以上的有4 辆,10—14年的有26辆,5—9年的有5 辆,5年以下的只有9辆,乡镇公务用车难以周转,超过一半以上公务用车使用年限超过10年,甚至已达到报废条件,出行安全隐患较大;全州只有3 个乡史馆和18个村史馆,对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宣传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从干部生活情况来看。30个乡镇共有干部职工1381人,其中行政编制594人、占43%, 事业编制318人、占23%, 三支一扶114人、占8.3%,公益性岗位人员145人、占10.5%,临聘人员176 人、占12.7%,但乡镇单间宿舍只有443间,部分乡镇2—3名同志住一间宿舍;乡镇食堂平均面积120.2平方米,蔬菜大棚平均面积75.57平方米,水厕348个,小澡堂140个,很多乡镇没有健身场所,现有乡镇干部人数与生活配套不匹配,乡镇干部生活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的问题较为突出。
综上所述,海北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改善基层干部办公生活条件,抓好关心关爱干部工作已成为推动海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形势所要、发展所需、干部所盼、职责所在。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群策群力、倾情倾智、善作善成,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才能真正把乡镇“十有”工程建设成为独具海北特色的“暖心工程”“精品工程”“惠民工程”。
作者开展组织工作调研。林建治/ 摄
三、对策与措施
2023年以来,省委提出“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工作要求,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大地落地落实。海北州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把大抓基层作为鲜明导向,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角度出发,本着“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理念,坚持从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最迫切需求入手,着力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环境,创新实施乡镇“十有”工程(即:有党校开展教育培训,有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有图书和电子阅览室学习,有单间宿舍解决住宿,有食堂和蔬菜大棚解决三餐,有视频会议室和微信公众号方便办公交流,有室内外活动场所开展活动,有交通工具确保安全出行,有乡(镇)史馆传承文化,有卫生厕所和小澡堂方便生活),按照“经济实用、资源共享、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全面提标、优化环境”的总体原则,强力推进乡镇“十有”工程建设,落细落小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措施,尽力让基层乡镇干部真正住得下身、安得下心、干得成事,着力解决乡镇干部后顾之忧,提振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一)坚持问题导向,高起点谋划
以破解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弱项短板为切入口,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实施乡(镇)“十有”工程,全力打造基层干部干得舒心、学得开心、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的清风务实和美机关。一是用心用情找差距。州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落实省委书记陈刚有关基层党建“六个一”工作要求,聚焦基层所期所盼、所急所难、所需所求,先后深入祁连县央隆乡、刚察县沙柳河镇、海晏县三角城镇等4县30个乡镇,深入走访调研和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尤其是针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干部工作生活等情况,系统研究补短板强弱项的具体措施。笔者与乡镇干部面对面问需求、找短板、理思路,主动担当,积极跟进,督促相关部门落实项目,逐项得到落实。二是周密细致定方案。州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海北州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提质增效“十有”工程分工方案》,对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工作要求、责任单位、工作职责等作出周密安排,建立工作台账,挂出“施工图”、亮出“责任单”,完善倒逼机制,有力推进了提质提速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作。三是书记领题抓攻坚。紧扣州委领导干部“1+10”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要求,坚持书记领办解难题,州委书记将乡镇“十有”工程作为2023年省级党建项目,亲自领题领跑,为推进“十有”工程注能量、提质效。各县委书记主动跟进,以子项目方式认领推进,确保乡镇“十有”工程领导有力、组织到位、责任到人、保障及时,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召开全州基层党建现场观摩会暨2023年度工作推进会,专题听取各县和30个乡镇党委抓“十有”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推动县乡党委书记明责、知责、强责,形成海北实干担当经验。
(二)坚持目标导向,全覆盖提升
突出“ 四个家园” 建设, 投入资金2546.64万元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确保“一年抓示范、两年见成效、三年全覆盖”。一是打造暖心家园。按照有单间宿舍解决干部职工住宿的要求,以单人单间并统一配备必要生活设施的标准,投入242.08万元对11个乡镇现有宿舍楼进行新建或改扩建,新建宿舍6 间,维修提升宿舍211间,着力解决乡镇干部住宿问题;着眼有交通工具确保安全出行,对30个乡镇公务用车进行全面摸排后,投入399.01万元更换公务用车16辆,维修公务用车40辆。目前,乡镇共有公务用车60辆,全州214个行政村中有177个村通城乡公交;围绕有食堂和蔬菜大棚解决三餐问题,投入652.87万元对21个乡镇食堂和蔬菜大棚进行新建与改造提升,新建食堂面积80平方米、蔬菜大棚面积2100平方米,改造食堂面积1014平方米、蔬菜大棚面积777.12平方米,乡镇食堂平均面积123.47平方米、蔬菜大棚平均面积129.57平方米;突出有卫生厕所和小澡堂方便生活,在现有卫生厕所和小澡堂基础上,投入82.11万元,在14个乡镇新建或改扩建水厕49个、小澡堂57个,目前乡镇共有水厕389个、小澡堂193个,为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二是打造精神家园。突出有党校开展教育培训,依托已经建成的乡镇党员教育培训中心,投入113.19万元用于党校硬件提升与学习资料制作,全覆盖成立乡镇党校,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组织委员兼任副校长,并建立由各级领导干部、州县党校教师、各领域业务骨干、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师资库;围绕有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进行学习,依托“职工书屋”“群团之家”等载体,投入63.13万元对17个乡镇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进行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图书室479平方米、电子阅览室185平方米,配备了13892本书籍。目前,乡镇图书室面积均达54.7平方米、电子阅览室面积均达17.15平方米,共配备书籍37344本,平均每个乡镇图书室配备书籍1245本;着眼有乡(镇)史馆传承文化,深入挖掘乡(镇)历史文化底蕴、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等,投入833.38万元,新建或改扩建乡(镇)史馆29个、村史馆36个,全力推进“乡村特色文化圈”建设。三是打造服务家园。突出有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依托现有的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投入87.67万元对16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新建或改扩建,配备了电脑、办公桌椅、指示牌、档案柜、打印机等设施,对便民服务中心门头、外部墙体、台阶等进行了维修。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面积平均达124.15平方米,累计开展便民服务80335人次,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着眼有视频会议室和微信公众号方便办公交流,在30个乡镇全覆盖建立视频会议室和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投入44.6万元对7 个乡镇视频会议室进行维修与改造提升,目前视频会议室面积平均达到49.8平方米,累计发布信息11161条。四是打造康乐家园。突出有健身场所和篮球场开展活动,在原有基础上,投入28.6万元对11个乡镇健身房进行改造提升,健身场所平均面积达50平方米、篮球场平均面积173.68 平方米。
(三)坚持结果导向,严要求落实
注重实事实办、落细落常,加强工作落实常态长效工作机制,着力写好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好文章”。一是完善部门协同机制。乡镇“十有”工程由州委统一领导,州委组织部主抓,县乡镇党委具体实施,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落实、多方发力、全面推动”的协同机制。二是完善督查工作机制。州委组织部结合基层党建检查和日常工作调研,对乡镇“十有”工程管理、维护、使用、干部满意度等情况进行督导,并将其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工作落实。与此同时,州目标考核办将“十有”工程落实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州直各部门2023年度考核目标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制定形成大抓基层、关心关爱基层人员的保障机制,切实把对基层干部的关怀落到了实处、细处、关键处。三是完善后续管护机制。各县、各乡镇成立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提质增效“十有”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统一组织实施,制定乡镇“十有”工程管理细则,加强日常管理、后期维护,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模式,让乡镇“十有”工程成为干部职工的“温馨家园”。
通过实施乡镇“十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干部的人居环境,提高了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乡镇各项工作的开展,乡镇“条件差、留人难、难留人”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乡镇“十有”工程“1.0 版本”初见雏形,正在向“2.0 版本”乃至“3.0 版本”迈进,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干部工作生活环境从“蜗居”向“优居”转变。单间宿舍、食堂、蔬菜大棚、水厕、小澡堂与交通工具配备,切实解决了乡镇干部的急难愁盼问题;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室内外活动场等设施建设,使乡镇干部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二是乡镇宣传阵地从“无序”向“规范”转变。对各乡镇史馆前期建设仅有阵地但作用发挥不够的进行改造升级,对微信公众号仅仅转发但缺少原创作品的进行帮助指导,安排专兼职人员开展史料征集、公众号维护、宣传推送等,着力破解乡镇宣传阵地运行滞后、质量不高等问题。三是群众办事流程从“多门”到“一门”转变。统一设置便民服务大厅窗口,实现多方职能融合,从硬件设施上推动政务服务环境全面升级,办事流程繁杂、群众多头跑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全覆盖配置视频会议室,解除传统会议空间地点的限制,畅通实时互动渠道,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把时间交还给基层干部抓落实、干实事。四是党员教育培训从“外出”向“就近”转变。按照“阵地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化、办学模式精准化、师资队伍多元化”思路,管理好、运行好乡镇党校,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目前师资库入库师资429 名,累计举办培训班162 期,培训人员7816 人次,有效解决了农牧区党员教育培训难集中、学不懂、不接地气的难题,使乡镇党校成为基层干部群众强化理论武装的主渠道和兜底培训的承接地。
(作者系中共海北州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