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算力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算力总规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位居全球第二。然而,传统算力方式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推动算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行业共识和时代需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紧扣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立足资源能源本底,积极探索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模式。
清洁能源产业。海西州委办公室供图
海西州发展绿色算力的基础条件
地理区位优越。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州域主体是素有中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区域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的4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5人,地广人稀且开阔平坦,属地质灾害轻度分布区。全州光缆累长6.9万公里,出州带宽1千兆,重点应用场所光传送网覆盖率80%,依托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辐射作用,节点数据中心间实现了不高于10纳秒时延的直连网络传输,具备发展绿色算力的比较优势。
气候冷凉干燥。州内平均海拔约3000米, 年平均降水量15至36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546至3008毫米, 年平均气温在3.7摄氏度以下,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 98.5%,气候干燥、冷凉、洁净,每年近11个月可通过自然冷源实现冷热交换,配合绿电供应,具备打造“零碳”智能算力园区的先决条件。
风光资源富集。可用于新能源发展的土地资源近10万平方公里,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3.5~ 11.5米/ 秒、年风能可利用时间达3500~5000小时,太阳能资源处于全国A类地区、理论装机容量35亿千瓦,占全省的90% 以上,具备推动绿色算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田沃土”。
绿电丰沛充盈。全州清洁能源电力总装机规模达1880.6 万千瓦,占全省37%,实现100% 绿电使用, 已建成电化学储能19.6万千瓦,在建抽蓄电站240万千瓦,有条件满足极端情况下离网电力保障;目前上网平均电价为0.2277元/ 千瓦时,能够大幅降低算力产业运营成本,具备支撑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产业基础夯实。作为全省建设产业“四地”主阵地、存算结合数据中心集聚区,州内规上工业企业204户,占全省37%, 其中70% 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建成三江源国家大数据中心、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等3个数据灾备中心,实现了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全覆盖。在建雨色大数据灾备中心、移动第二枢纽数据中心,建成后机柜将达2万余架,总算力可达100万亿次计算/ 秒,布局建设百度150万亿次计算/ 秒融合智算算力平台、全球商业遥感卫星接收站网项目。特别是冷湖天文大科学装置集聚效应已形成,亚洲最大天文观测基地初具雏形,为中国天文研究集聚了高水平科技力量,天文观测数据的生成,为青海绿色算力发展形成了强有力需求牵引。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海西州委办公室供图
海西州推动绿色算力的思路方向
主动领题,明确发展定位。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以及建设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全力抢抓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和东数“西算”“西储”“西训”等重大机遇,立足高原资源能源本底,发挥清洁能源优势,着力打造全省存算结合数据中心集聚区,努力建设“多元供给、强算赋能、泛在连接、安全融通”的“算力先锋”,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
精准破题,勾画产业布局。结合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发展布局,正确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着力以打造冷湖绿色算力特色小镇为牵引,以建设格尔木盐湖绿色产业园、德令哈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园“两个标杆”以及柴达木枸杞种植基地为重点,打破数据壁垒,整合数据资源,建设集AI超算集群、大模型算法训练、数据存储备份于一体的算力基础设施,形成新能源应用端产业布局,构建高效、低碳、智能、集约的柴达木绿色算力长廊。
盐湖产业。海西州委办公室供图
海西州构建绿色算力的应用场景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产业现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探索中稳步前行,在实践中寻求突破,推动绿色算力与天文科技、盐湖、枸杞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绿色算力产业布局,加速孵化算力应用场景,壮大绿色算力应用生态。
天文科技产业方面。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引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1 家科研单位12个望远镜项目43台望远镜,年内将有超30台望远镜投入科学观测。依托众多天文望远镜观测研究产生的海量数据,着力建设就地存储和计算中心、天文科学数据处理分析平台,构建天文大模型,提升天文大数据高效处理、分析、融合能力,使之成为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量。
盐湖产业方面。州内共有大小盐湖33个,为全省唯一资源。围绕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积极构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盐湖产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生产线建模规划、数字化车间、绿色智能工厂、仓储自主优化、产品质量、绿电溯源等场景应用,建设盐湖产品产销量、价格、市场需求等大数据分析平台,助推盐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枸杞产业方面。海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枸杞种植已成为海西农牧业的第一支撑产业,种植规模高达41.4万亩、干果产量9.13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依托种植基地构建枸杞产业大模型,加强对枸杞产业、产品、市场需求相关数据分析,发展传感器监控、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场景应用,推动枸杞产业标准化、智能化,让枸杞贴上绿色标签,着力提升柴达木有机枸杞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传统产业方面。立足海西作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压舱石”和“稳压器”的重要地位,加快金属冶金、油气化工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同时拓展生态环保、生态旅游、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推动西数“西算”,让更多绿色算力赋能千行百业。
海西州推动绿色算力的实现路径
乘着政策的“东风”,海西州信心越来越坚定,在探寻绿色算力产业模式最优路径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愈加稳健有力。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挥“数据援青”作用,推动大型超算、智算、数据中心和大模型算法训练平台建设,以绿色能源推动绿色算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双千兆城市创建,打造全光极速网络,推动雨色大数据灾备中心、百度融合智算算力平台、冷湖天文大数据存储中心建设,构建智能、高效、安全、绿色的算力网络,筑牢数字基座。推进大数据产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加大智能电网建设力度,稳定电力供应,开展绿电溯源、绿电绿证交易,提升电力算力联合调度能力,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深度融合。
健全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充分发挥“智力援青”作用,强化交往交流,吸引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为绿色算力产业建设集聚人才支撑。深入开展产业引进、项目落地、政策创新三大攻坚战,通过招商引资、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相关领域科技合作,强化项目服务保障,促进供需两侧有效对接,承接东部地区中高时延业务需求,形成算存运协同建设的绿色算力体系。
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海西州推动绿色算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未来可期。
(供稿:中共海西州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