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关党建
日照桑榆旗更红——记青海省军休所西安第二党支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23年12月8日上午,远从西宁专程前来参加青海省军休所西安第二支部党建工作述职报告会的两位同志看到整整齐齐摆放在会议桌上的十三摞上百万字党建工作卷宗资料,大家无不对二支部长期以来深入细致、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作风发出啧啧赞叹。

青海省军休所西安第二党支部,现有党员59名。这些老同志,大多是弱冠西出、戎马数十载、解甲归来的秦晋鲁冀豫之子。尽管青藏高原的风沙雪霜过早地催生出他们的满头华发,不少人已是多病缠身。但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初心与本色尚未改变,人生的信仰与追求从未泯息。

                                                                                                                                   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作者供图

最美“领头雁”

支部书记谢作干,已是89岁的耄耋老人。想必这般年龄的支书,在全党数百万基层组织中不是首屈一指,恐怕也寥寥无几。谢老可说是个“奇特”之人,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身强体健,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早在抗美援朝之初,他就响应祖国召唤踊跃参军,虽没能亲赴朝鲜立下赫赫战功,可在历时三年剿灭蒋匪残余势力的多次战斗中,也显过身手。在此后36年的军旅生涯中,尽管未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倒也曾独当一面、主政一门、造福一片,创造过自己人生的精彩与辉煌。

谢作干担任青海省军休所西安第二支部书记已经十四个年头了,他在大家伙心目中是出了名的“老认真”“老传统”“老先进”,且不说他为支部的组建成立与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耗费过多少精力,只看看他13 年间,给千里之外上级党组织手写的110 多期、20多万字的《工作汇报材料》,便知道他对待工作之态度。难怪这些材料一直被军休所领导视为“传家宝”,因为它出自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之手,一笔一画凝聚着他的心血。在支部尚未创建微信平台的近十年里,每当支部开展活动时,他都是亲自打电话给分散居住在陕西多地的五十多名党员,一个一个地通知,有的还需拨打多次才能联系到。每个月近百元的电话费也是他自掏腰包。为了工作,一向特别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的他,在这方面倒是挺大方的。

谢书记熟悉支部所有军休干部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十多年来,先后走访过百分之八十退休干部家庭,还多次自费去探望重病住院的同志。他每次前往都是辗转乘坐公交车或步行,从来舍不得搭乘出租车。2016年盛夏的一天,当得知家住凤翔区的一位军休干部身患重病时,他便买了营养品,冒着酷暑高温,坐上长途汽车去看望路途近二百公里的这位同志,当其子女看到衣衫早已被汗湿透的老人时,感动不已:“谢书记,这么热的天,您这么大岁数了还来看我的父亲,我们不知该怎么感谢您……”可他擦擦额头的汗,满不在乎地说:“没啥,我作为支部书记来看看是应该的。老伙计,怎么样?好些了吗?……”暖心的话语一下子就让这位军休干部老泪纵横。

就这样,有着69年党龄的谢书记,总是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总是用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品质和情怀;总是以自身的率先垂范、勤勉努力、乐于奉献……彰显出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他不愧为党的一位好儿子,不愧为党的基层组织的一名优秀领头雁。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同志们一致好评,也得到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2019年7月26日,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谢作干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这是他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级荣誉。2022年,他又被青海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特殊的“家园”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组织。对于在军营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兵们来说,党组织一直就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寓所!

2020年9月27日,几经辗转,“青海省军休所西安第二党支部党员活动室”正式挂牌启用。活动室经过一番精心布置,显得格外庄严、静雅而又温馨。室内相关制度上墙,且有四块醒目标语牌:活动室须知、入党誓词、共产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共产党员自律规范。开室后,隆重举行了首场党日活动,专题学习“延安精神”。党员们个个兴奋不已,感觉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无比的幸福与亲切。一位共产党员,只有投身于党组织的怀抱里,才会拥有一种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归属感、幸福感,同时还有满满的荣誉感!

退休不“褪色”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终生的课题,不能因为离职而下课;牢记初心使命,是共产党人一辈子的政治本色,不能因为退休而褪色。14年来,青海军休所西安二支部在思想政治引领、堡垒阵地建设和创新组织生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经常为军休党员干部提供“政治营养”,不断“强筋健骨补钙”,从而立根固本。坚持党课教育,使其成为党建工作的一张名片。无论是面授还是借助微信平台,每月一次的党课教育雷打不动,主讲人除书记、支委和小组长以外,每名党员都要做主讲人。党课内容丰富,涉及党章、党规、党史、军史等。强化主题教育。按照党中央要求,先后在支部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注重时政教育。近10年来,及时组织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倡导自我教育。支部要求每名党员都要关心国内外大事,借助电视、网络、手机、报纸、“中国退役军人”杂志等有效载体,利用“读书月”活动,坚持自修自学,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更新思想观念,保持思想常新。

支部堡垒作用的强弱,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建立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长效化管理机制,才能增强军休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支部成立之初,便制定了“开会、学习、活动、请销假、汇报”五项制度和“党员十项行为规范”,使每名党员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纪可遵。支部定期对所属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与遵纪守规情况进行讲评,从而在支部内部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生态,真正让组织生活严起来、活起来、规范起来,让党员在长期潜移默化和习惯养成中接受党的教育、增强组织观念。

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活动效果。西安二支部创建“党建工作群”,极大地方便了支部与党员间的沟通联系,也为党组织生活落细落实插上了“翅膀”。“党建工作群”已成为增强组织活力的一把“金钥匙”和淬炼党员党性的一座“小熔炉”。通过营造浓厚的仪式感,唤起党员们的“初心记忆”,从而强化党员对“第一身份”的认知,增强党性观念。可想而知:当党员佩戴着闪耀的党徽,面对鲜红的党旗,在极为庄严的气氛中,举起拳头的那一刻,他(她)怎能忘记自己曾经对党许下的誓言?怎能忘记自己一生一世都是党的人、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承诺?选择革命旧址或在党员活动室“重温入党誓词”,这样的活动每年“七·一”举行,二支部已坚持了11年。采取“情景演讲”的方式,使学习教育更加鲜活生动。比如,2020年和2023年先后两次举行的“八·一”报告座谈会,党支部安排5 位同志分别担任我军五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讲人,他们身着不同时期的军装,佩戴不同时期的军徽,报告不同时期的战斗历程。这种方式既活跃了学习现场气氛,也为演讲同志提供了锻炼提高的机会,深受大家欢迎。对今年的报告会予以录像并请专业人员制作成视频,已上报总支部和转发支部党建工作群,引起很好反响。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实地参观学习。近年来先后组织参观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八路军总部在太行”“柳青精神教育基地”等专题展览。此外,还分批派5名同志赴延安参加军休所组织的“党性教育培训班”,他们置身革命圣地,接受延安精神雨露的洗礼。发挥内在资源优势,努力拓宽学习教育渠道。军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从不同领导岗位退休的,都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支部注重发挥这一优势,力争让更多的同志都参与到支部建设当中。如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支部号召全员行动,人人执笔,争做党史知识的书写者和传播者,开展了“书写百篇党史·向党百年献礼”活动,同志们在微信平台踊跃投稿,不到三个月,便完成了一百篇书写任务。支部遂将其汇编成册,受到军休所领导和军地党史研究者的重视与好评。

“为霞尚满天”

老干部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他们饱经人生风雨和种种历练,有着诸如威望、智慧、经验等优势。军休干部群体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既有曾经驰骋军政领域的骄人精英,也有许多救死扶伤的医学专家,还有不少笔墨生花的艺术才子。

支部十分珍视这些“银发力量”,积极鼓励并引导他们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多行善举,在服务人民的同时,也体现出“银发价值”。据统计,全支部有十多位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的退休军医在西安多家医院工作,有的上班已经十多年,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拯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赢得人们极高的赞誉。那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是最好的证明。

其中,有一位令人称道和敬佩的军休干部名叫张炳谦,退休前曾任青海省军区门诊部主任,退休回到家乡乾县大扬村后,带头组织几位离退休干部共同捐款为村里修道铺路,并清理了多年积累的垃圾杂物,使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还为本村小学修缮校舍,修理桌凳、教具、自来水管道等。此外,他还一直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义务为群众医治病痛。两年前的一天早上,他在公交车站候车时,看到不远处有位女子突发疾病,昏倒在地。他二话没说便急忙跑了过去,跪地予以施救。大约十分钟后,被救的女子清醒过来。可快七十岁的他,却因救人时紧张和劳累,血压骤然升高,一下子昏倒在地,被送到医院抢救。

还有一位年龄不到六十岁的支部党员,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着社会公益性工作。每遇大灾大难,支部党员们都会义不容辞地慷慨捐款捐物。为返乡生活困难的战友伸出援手,更是常有的事情。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总能看到支部党员加入志愿者队伍、奋力抗疫的身影。

2023年重阳节那天,已92岁高龄的老党员向敏政,在收到支部要前往常宁宫参观“柳青精神教育基地”的通知后,执意让女儿和女婿将自己从咸阳送到西安来参加党组织活动。尽管老人家坐着轮椅,一路上被女儿女婿和其他退休干部推着抬着,路途颠簸,很是不便,可他依旧兴致勃勃,参观得十分认真。因为,他对人民作家柳青爱国爱民的精神,打心眼里钦佩之至、敬慕不已!

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州。桑榆非晚,也许人生最精彩的篇章,总是在夕阳喷薄金辉之时书写。于绚丽迷人的霞光里,在鲜红似火旗帜的指引下,青海省军休所西安第二支部的共产党员们,正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心态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健步行走在新时代新征程!

(作者系武警青海总队退休干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