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核干部要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把功夫下在平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干部。”《公务员考核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旨在更加科学精准考核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但从实践情况看,“留痕主义”“形式主义”“与年度考核‘两张皮’”等问题依旧存在。用好平时考核制度,既要简便易行、务实管用,还要发挥好奖优罚劣的指挥棒作用,切莫让平时考核成为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的“日常负担”。
构建积极向上的考核文化,筑牢正向的“考核观”。当前,有些地区和单位考核主体方与参与方缺乏有效沟通,加之对干部考核的思想认识参差不齐,导致“组织人事部门有热情、其他部门有疑惑、部分干部有抵触”的现象较为普遍,平时考核也易走上“形式化”的道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项工作推动落实是否有力,与从上到下的重视程度和思想认识有很大关系。平时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主体与客体、机关与干部的有机统一,需要广大干部真心实意拥护它、精神饱满推动它。因此,构建积极向上的考核文化十分重要。首先,作为考核政策的研究者和统筹谋划者,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做思想和行动上的“明白人”,不仅要熟知政策、善于谋划,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做实做好顶层设计,切实让平时考核发挥应有作用。其次,各级党委(党组)要充分认识平时考核的重要意义,把全面推行平时考核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和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抓手,层层压实责任,周密安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还要用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推手,切实为做好平时考核工作打好前站。最后,各单位要探索运用多种载体提炼符合实际的考核文化理念,并与机关党建、工会等群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党建引领、用文化凝聚,引导干部自觉主动参与到平时考核中,形成人人抓考核、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持续释放平时考核“以事察人、知事识人”的积极效应。
改进繁琐无效的考核方式,打造精准的“助推器”。当前,有些单位沉不下来搞钻研,考核手段单一、方法简单、操作繁琐,岗位分工不科学不合理,考核内容“一锅煮”,指标设置“一刀切”,导致考核效果不尽如人意。考核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我们要在简便易行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符合实际、科学合理。首先,要实行分级分类考核,体现不同干部的差异性,各单位针对不同层级、类别和岗位的干部,要有不同的考核侧重点,比如,内设机构负责人重点考核谋划工作的思路视野、带队伍抓落实等方面的情况,一般干部重点考核绩效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管理、专业技术、行政执法、窗口服务等不同类别的干部,要充分结合岗位职责设置考核内容和指标,确保考核更加精准,避免形式化。其次,要结合不同干部的能力水平,合理分配岗位和业务分工,指导干部认真梳理岗位职责目标任务书,将其作为考核“绩”的重要抓手,必要时可直接将其作为个性指标,每个季度进行销号管理,精准评价干部的工作实绩,推动个人绩效向组织绩效有效延伸,确保单位全年工作任务高质高效推进。最后,要坚持将平时考核与单位工作例会、计划总结、组织生活等日常管理手段衔接起来,有效减轻机关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还要用好沟通反馈机制,组织人事部门就考核方式和指标设置、主管领导就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与干部进行经常性沟通,为改进考核模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机关效能建设打好基础。
做实有口皆碑的考核结果,树立正确的“风向标”。当前,有些单位依旧没有改变“忙的人忙,闲的人闲”的怪圈,考核结果流于形式,“年底一锤定音”“考与不考一个样”“轮流坐庄”等现象长期存在,导致考核“奖优罚劣,激励鞭策”的作用流于形式。用好用活平时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使实绩突出的有荣誉感、实绩一般的有压力感、实绩较差的有危机感,而且有助于推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首先,干部个人考核结果要与干部队伍和机关管理有效衔接,通过分析个人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考核结果反映出的各类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单位职能配置是否合理、岗位分工是否科学、机关运行是否顺畅、组织绩效目标推进是否滞后等,尽早做好纠偏纠错。其次,要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用实绩给奖惩”的导向,注重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有机融合,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教育培训、福利待遇以及监督问责等方面有效挂钩。还要注重用平时考核衡量“容错纠错”的情形,为贯彻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切实为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最后,要充分发挥平时考核的“诊治”作用,既要肯定工作成绩,也要指出不足和短板,帮助干部克服不足、改进工作、正确履职、不断进步,逐步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改进的浓厚工作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