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多次用“头等大事”来形容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在新的伟大征程上,青海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把握“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彰显青海独特担当。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与日俱增,为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行稳致远,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稳定发展的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是民族复兴、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强盛的根基和前提。青海作为西部高原省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青海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鉴于此,青海必须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认识,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发挥其关键作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殷殷嘱托,特别是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和资源能源安全方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青海担当。
一、筑牢青海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发展建设的可持续性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守住青海的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首先,青海省位于中国大陆西北部,坐落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青海拥有较多珍稀、濒危的生物种类;其次,青海是三江源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的生态安全保护直接影响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好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持水源清洁,保障下游地区用水安全和生态保护。最后,青藏高原地处地球第三极,对于全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天然的调节器,保护好青海的生态,有利于维持当地及周边气候的稳定。因此,保护好青海的生态,不仅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及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千年大计,也关乎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对国家和民族、对世界、对子孙后代意义重大的历史责任,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海担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职责,要充分认识青海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地位,将青海生态安全保护工作放入全国生态安全工作的整体系统,明确青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定位,精准找到推进工作的发力点。在政治上,要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从政治的高度看问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前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出正确政治判断,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不动摇;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青海生态安全屏障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我省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重大风险任务艰巨而复杂,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带来了更多新挑战,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全方位筑牢风险防控主体意识,坚决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打好“三大保卫战”;在行动上,要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在法律法规上,要进一步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应该根据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罚;同时还要注重青海生态安全治理的系统内和系统间协调,既要在系统内部实现各要素的相互协调,更要使生态安全保护工作与其他领域工作实现良好衔接,稳步推进国家总体发展建设事业。
二、增强国土安全意识,夯实国家安全的建设根基
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我们党维护国土安全的立场向来是坚定的、一贯的、掷地有声的。只有保证国土安全,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社会有序发展。青海是国家的战略要地,保障青海的国土安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盐湖资源,保障青海的国土安全有助于保护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且,青海地理位置特殊,省内生活有藏、回、撒拉等多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这使青海成为了“稳疆固藏”的重要阵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要地。因此,保障青海的国土安全有助于维护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维护国土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和处理矛盾的规律。要认识矛盾普遍性在维护国土安全领域的突出特点,在处理众多矛盾问题上做好充分准备,充分把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矛盾特点,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精准处理。要准确区分和处理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用最严厉的手段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其次,还要加强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青海高校承担着培养祖国栋梁的重要任务,要将意识形态教育摆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努力为新青海建设培养更多人才。最后,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解决好各领域各类型的矛盾。
三、抓准青海资源能源安全定位,强化国家安全战略支撑
矿石、煤炭、原油、天然气是工业的“源头活水”。安全是一切生产和发展的前提,是持续稳定发展和长期安全稳定的保障。从经济安全角度来看,国家的稳定运行以及繁荣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建设的支撑,如果安全得不到保证,其他都无从谈起。而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使得太阳能、风能以及水能成为了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场所,再加上储量齐全的各类矿产资源,这就为我国资源能源供给提供了较强的内部保证。资源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产业发展的根基,是社会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青海的资源能源安全确保了国家产业链稳定运行。资源和能源作为全国产业链的最上游,牵动着全国各地的产业平稳运行,特别是对钢铁、石油、化工等支柱性产业的影响是深远且直接的,资源和能源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红线。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良好的经济运行为稳定的社会生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保障,资源能源供给是经济产业上游基础性要素,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关键中的关键。
作为资源能源的重要供给场域,保护好资源能源安全对于青海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国家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国家之所需、青海之所能,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投入力度。清洁能源是青海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投入和创新,构建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不断打造“青海样本”,以此增强青海在清洁能源领域服务和保障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其次,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能源转型突破,推动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壮大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最后,要加强高新技术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对于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发展转型来说,人才是第一位的资源,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方式引进高端人才,以助推本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高校和科研单位新能源相关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构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加快人才的供给步伐。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
[2]姜峰.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2-08-08。